top of page
三思而后行.jpg
微信图片_20190622122031.jpg

有一个工人在野外作业时突然被电击中,心脏停止了跳动,人工呼吸无效。边上正好有位医生,那时候只有一把水果刀,情急之中,这位医生就用这把小刀当场切开了他的胸腔,手伸进去,折断了他好几根肋骨,用手伸入胸腔,提动心脏恢复跳动。这个工人死而复生,所有在边上的人都说这位医生好,但是医学界疑惑地说:“这位医生太不懂医学了,他这么做,病人会感染的。”其实这位医生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他的选择。病人活了,才会有感染的可能;如果生命都没有了,无论被感染或没有被感染,已经不存在于生命之中了。

所以一个人活着吃点苦、受点累、受到人间的污染,那是因为你的生命还存在。如果你的精神崩溃、肉体死亡,你已经不存在污染问题了。我们学佛人从这个故事当中应该懂得,先要救自己的慧命,才能救自己的生命。慧命的伟大,在于知道自己生命无常;慧命的伟大,在于知道自己所受的感染是暂时的,而我们拥有永久的生命,才是抵御人间一切污染给自己造成伤害的空间。

我们学佛人低头,并不是承认自己不如别人,而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。也许很多人出类拔萃,但是不要忘记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”。时时不忘低下自己高贵的头,保持谦卑的态度,踏踏实实地做事,反而会让别人更高地看你。真正的成功者,就算低着头,也会有光芒,一样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佩。“知其人之心为吾之心是为智”,中华传统文化这句讲的就是,懂得别人的心,你才会懂得自己的心,懂得别人的意思,你才能明白世界上生活的真正含义。我们伟大的佛陀,我们伟大的菩萨是最知道人间孩子受的苦,所以观世音菩萨妈妈才会说“有求必应”。

有一个故事,上大学的时候,一次实习归来,几个同学在带队的教授家里吃了一顿饭。愉快的晚餐结束之后,桌子上杯盘狼藉。几个同学都要抢着洗碗,教授笑容满面地阻止他们说:“不急不急,有人洗呢。”教授将碗筷放进了水池,先冲去油污,然后轻轻地走到房间里,对着他八十高龄的老母亲说:“妈妈,洗碗喽。”同学们一下愣住了,只见老太太一改在房间里的萎靡,精神焕发地从里面走到水池边,慢腾腾地洗起碗来,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碗洗好。教授高高兴地对老太太说:“妈,您辛苦了,歇歇吧!”拿了块毛巾给妈妈擦手。教授搀母亲回到房间之后,又返回厨房,把刚才洗过的碗又重新洗了一遍。教授对着所有诧异的同学说:“做母亲的,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,即使她老了,在她眼睛里,儿子永远需要他的帮助。你让她洗碗,她会感到儿子需要她,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很充实。所以孝敬父母,除了帮助父母之外,还要给父母亲多一个机会让他们来爱你啊!”

师父告诉大家,学佛就是做人,做人做得好的人,学佛也学得好。每天做这几件事情,运气会越来越好。

第一,微笑,你的气质会越来越好。微笑的人让别人感受到有包容心;爱笑的人会感受到无比地轻松自在。心情好,什么都好;心情不好,一切就乱了套。微笑的人,他不但有气质,而且超越了年龄、衣着和外形,深藏在内心,那不是一个微笑,那是一个美丽心灵。很多人自己气自己,自己跟自己较劲,不如学着微笑。与其忧郁地过一生,倒不如开心一点。你对别人微笑,别人也会冲着你微笑的。我每次出去开法会,都看到很多人开始的时候笑不出来,我从上面看很清楚,台长讲了一句笑话,笑也笑不出来。因为他烦,心里很多烦的事情。我问你们,你们烦得完吗?烦不完的,到死了还要烦。所以还不如不烦,什么都不要烦。

第二,不要去抱怨,你的处境就会越来越顺利。很多人动不动就去抱怨。假如生活给你抛来一个痛苦,让你感觉这个看不惯、那个看不惯,记住了,你无法改变,就改变自己。你看人家不习惯,慢慢时间长了,一定要看习惯;遇到不顺利,不抱怨,因为抱怨没有任何好处,只会越来越糟糕。你整天抱怨家人不够体贴,抱怨你的老板没有对你的努力进行表扬,抱怨自己总不成功,抱怨并不能替你去解决这些问题。我们有时候抱怨不公的时候,首先要看一下自己是珍珠还是沙子。如果你不是珍珠,努力使自己成为珍珠,沙子再多,最终也掩盖不住珠宝的光彩。所以你是一个人才,你终有一天会发光、发亮。懂得放下,懂得拥有美好的明天,因为抱怨的都是过去的事情,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,发生过的事情已经发生了,你再怎么样也没有办法了。所以最好的方法,就是去成全它。让我们抛弃心中的沙子,去发现自性中的珠宝,去除烦恼,才能脱离忧郁,是解脱自我的法宝。

第三,要学会理解。对别人理解,你们感情会越来越好,两个人在一起,你不可能事事都顺利,他不可能样样都行的,无论哪一种关系,你和父母、兄弟姐妹,或者跟单位里的老板,或者和你的孩子,你都要学会理解。理解靠什么,你们知道吗?要懂得分寸,讲话不能过头,做人不能太过分。很多能够人做得好的人,他做什么事情、说什么话都有分寸。没有了分寸感,你就不会去尊重别人。很多夫妻结婚之前彼此尊重,结婚之后你骂我、我骂你,最后两个人拜拜,就是不懂得分寸。

佛法讲,理解就是了解别人,了解别人先要懂得分寸,而这个分寸是什么呢?就是你最大可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替他想,任何一次磨合都是为了双方关系更进一步地融洽。人不容易啊,能够坐在一起都是个缘分,能够在一起吃饭也是缘分,在末法时期能够一起学佛,那是一个更大的缘分!想想别人都不容易,每个人都不容易,每个人都需要相互体谅。理解虽然不是“万岁”,但是理解能够换位思考。当我们真正敞开心扉替对方着想的时候,才会有更深厚的佛缘。

bottom of page